隨著新年腳步的臨近,各班輪公司似乎心照不宣開始紛紛發布2011年1月份航線調價公告, 并且調整步調基本一致。近日,一份馬士基《2011年起運港出口費用調整通知》引出了航運界的“提價門”事件,讓中國貨主及其代理人們在年終歲末時對明年的前景又增添了幾分忐忑。
有貨主反映,此次漲幅是馬士基在中國市場漲幅最高、涉及項目最多的一次。更有貨主指出,在此次被調高的費用中,類似“單證費”等涉嫌重復收費,在8項上調費用中,有5項被認為是馬士基首創。無獨有偶,馬士基“鉛封費”事件尚未完全平息,另一國際航運巨頭法國達飛(CMA)因今年開始在廈門增收“鉛封費”,也惹來不少爭議。
以馬士基為首的船公司在年底媒體上演“捷報頻傳”,他們在中國市場所獲得的豐厚盈利我們有目共睹,可對尚未完全恢復元氣的中國貨主而言,此項調整必定意味著成本的進一步增加和利潤空間的壓縮。在被整體看淡的2011年航運市場上,中國貨主或面臨更大挑戰。
2010年的航運市場完全違背了行業以往的經驗,淡季不淡、旺季不旺。對于明年以至于未來的集裝箱運輸行業而言,船公司與市場之間也許永遠是一場博弈,漲價與降價都是一種微妙的平衡罷了。